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体营业收入和资产规模仍保持增长趋势,尽管企业经营绩效显著下滑,但企业创新产出水平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先进制造业企业和战略性新兴行业企业效益水平相对提升。同时,制造业企业海外产业布局脚步加快,海外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张,增幅显著。
面向未来,企业要发挥敢做敢闯、敢为人先的企业家精神,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完善产业协作体系,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一、中国制造业大企业发展保持稳定,全球化布局步伐加快
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展现了2022年身处复杂局势下中国制造业大企业的成长发展情况,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的宏观发展态势。
第一,总体规模稳步增长,企业效益有所下滑。202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体营业收入规模和资产规模延续增长态势,双双突破50万亿元大关,入围门槛再上160亿元新台阶,见图1。
同时,人均营业收入持续增长,资产负债率保持相对稳定,中国制造业大企业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发展步伐稳健。此外,企业并购重组次数和参与并购重组企业数量双双下降,分别下降至357次和104家,步伐较前两年有所放缓。
2023企业效益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在净利润规模、增速、净资产利润率、营业收入利润率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净资产利润率和营业收入利润率分别下滑至9.09%和2.48%,低于疫情前水平。同时,受疫情导致的产业链供应链受阻、原材料成本上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企业亏损面持续扩大,亏损深度略有加大,亏损企业分布涉及行业面较广。
在企业综合税负方面,2023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纳税总额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纳税额所占营业收入比重有所增加,为4.39%,这与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体营收规模不断扩大有直接关系。
第二,研发投入平稳增长,创新产出水平大幅提升。202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研发投入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研发强度略有下降,从上年的2.37%下降至2.33%,研发费用增速大幅减缓。但是企业创新成果产出水平出现较大幅度提升,企业拥有的专利数、发明专利数双双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专利质量持续稳定提升,发明专利占比达到44.78%。
其中,民营企业研发投入总额持续稳定增长,创新成果产出保持稳定,持有专利数量比重占500强企业总体规模的56.91%。同时,企业创新水平参差不齐,企业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大,需要所有企业奋发图强,不断巩固和提高自身的创新水平和综合实力。
第三,民营企业发展实力持续壮大,中坚作用日益显现。202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发展实力进一步壮大,在企业数量占比保持稳定的同时,营业收入达千亿级的民营企业数量增长至69家,首次超过国有企业数量。
数量增长的同时,民营企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及资产占比也随之提升,已经逐渐成长为中国制造业大企业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需要注意的是,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2022年受到的负向冲击更为显著,企业经营效益下滑更快、幅度更大。
第四,行业发展指标双向分化,区域协调发展仍需加快。从总体行业营业收入和行业利润来看,202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重化工行业延续往年势头,依然为诸多行业中入围企业最多、营收和利润总规模最大的行业,但是从行业平均指标来看,重化工行业则略逊一筹,无论是研发投入、创新力度还是盈利水平,航空航天、兵器制造等先进制造业行业企业表现更佳,风能、太阳能设备制造、动力和储能电池、药品制造等行业利润率水平也有一定提升,反映了新能源行业、医药行业等战略新兴行业正逐渐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从区域分布状况来看,202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在各地区的数量分布、营收规模、效益水平等方面还存在显著差距。东部地区仍为500强发展的核心地区,总体营业收入、净利润贡献率最高。西部地区企业经营效益水平有所提升,与之相对的是,中部地区企业的经营效益有所下滑,不仅与东部地区相距甚远,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企业的经营效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企业省市分布情况来看,浙、鲁、苏、粤四地仍牢牢占据前4位,其中,浙江、山东两省入围企业数量并列第一,北京市入围企业的营业收入力压浙、鲁、苏、粤四省,共贡献了11.55万亿元,突破10万亿元大关,在制造业500强企业中的贡献率超1/5。
第五,企业出海步伐加快,全球化布局加速调整。从海外营业收入来看,2022年在疫情、欧洲能源危机等因素影响下,我国制造业企业凭借产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整、产业链配套能力强等诸多优势,贸易量实现逆势增长,海外营业收入总额再创新高。同时,海外资产占比和增速均大幅提高,企业全球化布局脚步加快,见图2。
二、复杂形势下的制造业发展趋势
1.全球市场竞争加剧,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面临更大不确定性
一是全球货物贸易量大幅减少,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高利率、高通胀增加了企业的经营负担,持续加息抑制了投资和消费需求,部分国家对于国际市场的衰退预期仍然存在,导致外贸需求不足;
二是全球贸易壁垒有所增加,产业链供应链挑战加剧;
三是大国竞争加剧,部分西方跨国公司出于降低不确定性风险的考虑,试图降低对中国的依赖,制造业“回岸”“友岸”形势加剧。
2.内需恢复缓慢,国内需求不足仍是突出问题
疫情疤痕效应仍在,且自疫情转段后居民收入增长仍处于相对缓慢态势,叠加楼市转弱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双不足。内需恢复呈现不平衡态势,相比服务业,制造业恢复速度较慢。
同时,内需不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效益不佳,投资增速放缓,进而影响招工就业,而就业压力的增大又将反向影响国内需求,造成循环性的需求低迷。
3.地产调整周期仍在延续,上下游产业传导效应显著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行业规模大、社会影响面广、上下游产业链关联行业众多。当前,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工作作出明确部署,指明了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各地也陆续推出各项举措力图稳定房地产市场。
同时,虽然居民购房预期相对下降,但我国中长期的新增购房需求仍旧充足。目前来看,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期,需要主动调整,加快转型,寻找新应用场景和新发展赛道。
4.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融合逐步加深,数智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引擎
一是在数字化、智能化的全球浪潮下,在各方推动下,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逐渐走深走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
二是各省市加快打造数字化转型升级方案,顶层设计逐渐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三是部分制造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企业制造成本相对较高,需加快产业与产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均衡化发展。
5.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逐步迈入正轨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激励下,企业创新热情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项目组织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企业已成为科技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有能力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一起,在顶层设计和宏观决策中共同出题、建言献策。此外,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当前,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为两翼,一系列举措的出台和落实正推动经济加快提质增效,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逐步迈入正轨。
6.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日益加速提质,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更加巩固
2022年以来,在中央政府的引领下,多地出台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举措,将培育壮大制造业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韧性作为重要发力点。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制造业集群建设和提质增效的步伐将越来越快,将在稳定工业经济发展、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多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也将成为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广阔沃土。
三、推动建设世界一流制造业企业的相关对策
1.下好创新先手棋,以创新点燃企业发展活力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也是通过创新改变现有竞争格局的机遇,可以说,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因此,企业要多措并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是要将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的重要需求与企业自身发展定位相结合,发挥好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二是积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三是打造协同互助的创新生态圈,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各展所长。
2.推动完善产业协作体系,构建深度融合型协同发展集群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要积极立足自身所在区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强企业间、产业间分工合作,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在推动构建区域产业集群的同时,更好地发挥集群对企业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大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领头羊”,要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争取在突破重要基础产品、关键核心技术和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大中小企业要积极携手并进,从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到作为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专精特新企业,各条产业链上的骨干企业都要不断壮大,真正发挥集群对企业的促进作用。
3. 着力加快转型升级,塑造企业发展新动能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内需求恢复不足以及房地产市场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对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地产行业上下游企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对上下游企业来说,除了等待经济修复与企稳,要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主动调整、加快转型势在必行,必须顺应当前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通过加强技术改造、推动绿色发展、打造差异化优势等举措,为企业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
4.持续推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相融合,发挥数字化要素支撑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此形势下,企业要主动拥抱和积极融入数字时代,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体系,强化数字化转型产品和服务供需的对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创新应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5.完善引才用才育才体系,夯实人才基础
当前,我国部分行业,尤其是高科技行业企业仍面临顶尖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新兴产业和前沿领域人才不足的困境,同时,企业内人才年龄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断层现象显著。
在此形势下,企业要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健全薪酬待遇等激励机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战略布局;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实验室,共同研发企业发展中所需的关键技术,并进行成果转化,加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促进科技人才向企业合理流动,多措并举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6.形成发展合力,持续优化企业营商环境
想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企业完善自身管理体制,增加研发投入推动创新,更需要社会各界在有效引导和规范企业行为,形成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的同时,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业态模式创新,为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创造良好环境,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