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正文

关键数据公布 大通缩 真的来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4-11  浏览次数:44
核心提示:今天(4月11日)一大早,国家统计局就公布了3月的CPI和PPI数据,通缩的迹象进一步显现。上图是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的走势,
 今天(4月11日)一大早,国家统计局就公布了3月的CPI和PPI数据,通缩的迹象进一步显现。
 
上图是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的走势,图中蓝线是同比数据,涨幅只有0.7%。
 
而且,创下了1年以来的新低。
 
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近年来CPI控制目标一直是同比涨幅3%左右。当CPI同比涨幅接近或者超过3%的时候,就会产生通胀的忧虑。
 
CPI可以理解为生存指数或者穷人指数,它反映的是基本生活成本的走势。所以,当CPI逼近或者突破3%,中低收入阶层会比较有感觉,生活压力加大。此时,央行就会考虑紧缩货币政策,至少不敢降准降息了。
 
反之,当CPI低于1.5%,甚至低于1%,而且维持一段时间,就有通缩的担忧。
 
当然,严格意义上的通缩,是以下两种情况至少出现一个:
 
1、CPI同比涨幅为负,且维持3个月;
 
2、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为负,且维持3个月。
 
目前中国的广义货币M2的同比增速为12.9%(2月数据),创下7年新高,大家纷纷说“听到了印钞机的轰鸣声”。而CPI虽然接近于零增长,但毕竟还没有转负。
 
所以,目前中国尚未出现典型的通缩。不过,经济的确偏冷,“准通缩”已经出现了。
 
再看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PPI同样创下了1年来新低,同比涨幅为-2.5%。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准通缩”局面的出现?
 
一言以蔽之,经济偏冷:大家手里缺钱,不愿意花钱。
 
从全球范围内看,在美国带动下,主要经济体仍然在加息周期之中,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紧缩,造成了需求下滑,中国出口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陷入了低迷。
 
美国等主要经济体之所以持续加息,是因为疫情后的“大撒币”造成了30年来罕见的大通胀。(下图)
 
中国之所以出现准通缩,没有出现大通胀,跟疫情之后货币扩张不那么激进等原因有关。
 
当然还有三个原因不能忽视:
 
第一是美国及其盟友加速在多个领域跟中国脱钩,部分产能、订单和就业机会转向了东南亚或者拉美国家。
 
是今年1到2月,中国(内地)对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变动情况,跌幅达到了平均跌幅的2到3倍。
 
很多人只知道越南对中国制造产生的竞争,而不知道墨西哥更厉害。2022年,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已经超过了中国,大量美国的资金、产能转向墨西哥,带动墨西哥外贸不断飙升。
 
第二,在产业调控上出现的合成谬误、分解谬误。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在上面这篇重要文章里,是这样反思的:
 
经济运行是一个动态过程,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都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要防止顾此失彼。既要防止出现“合成谬误”,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起来造成负面效应;也要防止“分解谬误”,避免把整体任务简单一分了之,更不能层层加码,导致基层难以承受。
 
 
第三,当前货币政策对“币值稳定”的重视,也是“准通缩”出现的一大原因。
 
央行高层多次强调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它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内的购买力稳定,以及对外的汇率稳定。
 
说白了,就是面对经济下行周期的时候不想再大水漫灌。因为大水漫灌虽然简单粗暴管用,但后遗症比较大,会带来贫富差距拉大,还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友好国家使用人民币。
 
所以,这一轮经济复苏使用的是保守疗法,这从“两会”确定的GDP目标、赤字目标、地方债规模等,都可以看出来。
 
比如赤字率虽然超过去年,但低于2020年;新增地方债虽然略高于去年的目标,但低于去年实际发行量。
 
问题是:如果老百姓形成了通缩预期,他们就会更加不愿意投资和消费,观望期就会更长。因为在通缩时期,晚一天消费,就可以购买到更多的东西,钱会变得越来越值钱。
 
而当钱越来越值钱的时候,企业也就不会举债扩大再生产,因为未来债务压力较大。
 
老百姓推迟消费,企业家推迟投资,经济的车轮就会慢下来,最后的结果是:钱的购买力的确增加了,但大家的收入减少了。
 
所以通缩是比较麻烦的。
 
日本和欧洲,这些年一直在跟通缩搏斗,以至于出现了零利率、负利率。
 
日本、欧洲的通缩,跟人口通缩有关,大家都不愿意生了。中国目前也出现了这个问题。
 
上一轮典型的大通缩,出现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到2002年左右。
 
那几年的CPI同比涨幅分别为:
 
 
1998年   -0.8%
 
1999年  -1.4%
 
2000年  +0.4%
 
2001年  +0.7%
 
2002年  -0.8%
 
当时的房价也处于龟速上涨的状态,很多人不愿意买房,因为买房不挣钱。
 
不过,那时的国情是:全面房改、城镇化刚刚开始,土地财政尚未成型,经济、财政对房地产的依赖度比较低,出口红利、人口红利仍然充沛。
 
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出口红利、人口红利、城镇化的红利,都明显变小了,经济、财政对房地产的依赖度非常高。
 
所以,如果真的出现通缩,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日子都会比较难过。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1、适时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2、要想方设法稳住对发达经济体出口。
 
看来,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新一轮的大招都在酝酿中。避免出现真正的通缩,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政策会跟预期博弈,最终结果如何?
或许1998年到2002年连续5年式的通缩不会出现,但2到3年的准通缩概率不小。关键看后续政策怎么发力,发力到什么程度。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禁售产品总则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