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扇蓝色玻璃,是光羿科技早期研发的实验产品。
何嘉智的工位,紧挨着这扇玻璃。作为联合创始人,何嘉智有独立的办公室,但为了方便交流,有时他也会在这工作片刻。
“当看到大家坐在我们研发的智能调光天幕车里,享受夏日清凉时,你会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何嘉智戴着一副金属框眼镜,慢条斯理地说。
光羿科技成立于2017年5月,是一家电致变色技术创新公司,创始人是清华大学博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后。何嘉智则是普渡大学博士,一毕业就选择回国创业。那时,他们只有一个信念:把多年来积累的柔性电子器件技术,真正产业化。
电致变色技术在建筑、汽车和消费电子领域应用广泛,光羿科技的产品也主要应用于汽车天幕、防眩目后视镜、建筑幕墙、手机背壳、AR眼镜等场景。
例如在汽车领域,智能汽车对天幕的需求越来越多,而普通天幕产品的使用痛点突出,比如提升了空间感,却无法有效隔热,甚至“烫头”;解决了隔热问题,又把光阻挡住了,低通透性、高反射率导致天幕有时看起来像一面镜子,影响视野。智能化趋势下,汽车正逐渐发展为第三空间,使用场景更加多元,智能调光天幕也得到广泛应用。
成立5年,光羿科技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电致变色技术,解决了传统电致变色技术被诟病的稳定性差、可靠性低、功能单一等问题,并与蔚来、比亚迪、哪吒、极氪、埃安等车企达成合作。何嘉智透露,今年的交付量预计是去年的5倍左右。
截至目前,光羿科技已完成C轮融资,历次投资方包括旦恩资本、云时资本、麦星投资、经纬创投、比亚迪、蔚来资本、华平投资、高鹄资本等。
应对产业化
公司成立初期,光羿科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实现产业化。
一方面是团队经验不足。何嘉智坦言,初创团队都是偏研究型的人才,没有生产经验,“对我们来说整个过程非常难,因为你接触的东西都很陌生,需要快速去学习。”
另一方面是如何定义产品,得到市场认可。“全球任何一家公司都没有掌握这项技术,没东西可抄,你是在创造,那么首先就得定义清楚这是一款什么样的产品。”这个过程很煎熬。“不管是客户还是我们的上游合作伙伴,对这项技术都是一个试探性的态度,没有信心。”何嘉智说道。
何嘉智至今仍记忆犹新,团队在研发第一款电致变色薄膜产品时,需要在21天交付上万片。但第一个星期只做出来7片良品,“那时候很绝望”,之后他带领团队对各个环节复盘,一方面总结问题,另一方面提出新方案去验证,到第二个星期,每天已经可以产出几百片良品,良品率也在逐步提升,“这个时候我就觉得成了”。
2020年12月24日,光羿科技与OPPO合作,推出全球首款量产电致变色手机OPPO Reno5 Pro+,2021年又推出第二款电致变色量产手机Reno6 Pro+柯南限定版,这也是历史上首款洋红色的电致变色产品。
作为黑科技供应商,光羿科技开始逐渐被更多人熟知。
蔚来资本董事总经理李尧还记得2020年第一次见到公司创始人,有几点比较打动他:一是团队背景,他们大多来自于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和普渡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在全球范围内看,“都是比较出挑的”。二是团队气质,不同于搞科研的研究人员和学校老师,他们更像是一个创业团队。三是创始团队的使命感很强,“创始团队希望把它做成一家成功的公司,愿景还是比较大的”。
但在第一次见面后,蔚来资本没有立刻投资,他们想再看看公司后续商业化的进展情况。彼时,光羿科技研发的第一款消费电子电致变色薄膜产品的原型刚刚出来,距离上车还有一年时间,直到后来极氪001发布,李尧觉得时机成熟了。2021年9月,蔚来资本和比亚迪一同参与投资了光羿科技,并在之后促成了光羿科技和蔚来汽车的合作。
蜕变与飞跃
为了实现更多产品形态、更大规模应用,2020年开始,光羿科技把目光聚焦到汽车领域。但要实现跨行业的产业化,并不容易,挑战随之而来。
首先是质疑,从消费电子领域跨越到汽车领域,汽车产业上下游客户的担心一致:不懂汽车产业的流程体系,怎么做产品呢?
何嘉智认为这些质疑很正常,但他们依然很有信心。“第一点我们有技术,而且这项技术具备可拓展性、可复制性,能够说服客户。第二点,我们非常确定我们的产品是有市场需求的。”
其次是节奏不同。何嘉智解释,消费电子讲究快速迭代,一般研发周期是几个月。而汽车产品的迭代很慢,一般是3~5年,他们的研发周期则延长至1~2年。“对试错性的容忍度比较低,你需要一次性把事情做对,没法从错误中学习。”
此外,客户不同,对品质的要求也不一样。
对于车企而言,智能调光天幕除了要解决隔热问题,还要兼顾美观,契合车型调性,比如蓝色智能调光天幕很酷炫,适合年轻化、有运动感的车型,黑灰色不张扬、沉稳,适合商务类车型。这增加了研发的难度。“想让产品呈现出质感的颜色,就需要做很多实验,不断来打磨。”何嘉智表示。
在何嘉智的记忆里,2021年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他们在客户研发中心总部的一个大草坪上拉了上百块玻璃,做最后的样板确认,在实验成功那一刻,产品经理眼泪都流出来了,“我们第一个天幕产品,终于可以量产了”。何嘉智忐忑的心终于放下来,“因为一旦失败,赶不上这个窗口,等下一个窗口,可能又是一年或两年,技术又回到了研发阶段。”
2021年6月,搭载了全球首款智能调光天幕的极氪001发布,光羿科技真正实现跨领域合作。
一年后,蔚来发布旗下智能电动旗舰轿跑SUV EC7,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宣称,这是“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在电致变色天幕玻璃中,采用黑灰的中性基色”。
据了解,为实现蔚来所需要的设计意图,光羿科技从1000多种分子结构中探索出全新材料,实现了对380纳米到750纳米整个可见光波段全光谱的均匀吸收和变化,通过反复调试得到了最终产品。
用李斌的话来形容,全新一代黑灰色智能调光天幕让车外的颜色,“蓝天还是蓝天,白云还是白云,绿树还是绿树。很有质感,非常高级”。
在何嘉智看来,“从手机到汽车,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这让光羿的产品发生了质的变化。
破解规模化量产难题
作为一家初创公司,光羿科技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
在智能调光玻璃行业,调光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物理调光,包括PDLC(聚合物分散液晶)、SPD(悬浮粒子)、LC(燃料液晶),另一种则是电化学调光,也就是EC(电致变色)技术。这四种方案中,PDLC出现最早,技术也最成熟,绝大多数调光玻璃厂商用的是这种方案。
但物理调光方案有很多缺点,比如隔热性能、抗紫外线性能较差;玻璃本身不够通透,正常情况下显示暗态,如果想把玻璃调节到舒适的通透态,需要时刻保持通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光调节的难度。
而EC技术则能很好解决调节明暗以及隔热的问题,基于此,光羿科技决定研发EC技术。
彼时,EC技术已经发展至第二代,但受材料研发难、技术壁垒高、生产效率低等限制,技术始终不太成熟,导致电致变色玻璃一直没能得到广泛普及。
经过多年对电致变色产业的深入研究,光羿科技认为必须做出以下改变:一是重构材料体系,放弃之前的液态材料,寻找易涂抹的固态材料;二是放弃传统的玻璃基底,选择柔性易切割的薄膜基底,这样生产效率会大幅提升。
为此,光羿科技钻研出了第三代薄膜电致变色技术。相较前两代,第三代技术在性能上有了很大突破,可以极大满足汽车的定制化需求;调光过程变化柔和,能够实现颜色渐变,给予眼睛足够的缓冲时间适应光线,更加人性化;同时在无级调光、低电压、低能耗、低雾度值、高安全性方面也都有很好表现。
在何嘉智看来,调光和隔热,是第三代薄膜电致变色技术的核心价值点。
技术层面之外,要想实现场景化落地应用,光羿科技还面临着规模化生产的障碍。
如何解决?何嘉智解释称,前两代技术使用的是液体灌注和镀膜方法,“以玻璃为基底,只能一片一片生产,同时需要在真空和高温的环境下加工,既耗时又耗能。”光羿科技决定自研卷对卷涂布工艺,把成本降下去。卷对卷涂布工艺是用像印报纸一样的方式,在薄膜上涂布,“流水线生产的速度非常快,每分钟可以加工几米到几十米”。
在不断优化材料、薄膜基底、改进涂布设备后,2019年6月,光羿科技终于完成了首条650mm卷对卷涂布生产线的搭建。
量产方面,光羿科技比传统方案的制造效率高出近300倍。例如采取传统灌装的加工方案,每分钟完成10块镜片玻璃加工,产能是0.2㎡。光羿科技则以2m宽的薄膜基底,每一分钟可走30米,加工能力约为60㎡。
截至目前,光羿科技独家研发的卷对卷生产工艺方案,是全球唯一拥有连续性流水线的电致变色产线。
产能方面,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真正实现大规模量产电致变色玻璃的企业有3家,分别是镜泰、Sage和View。镜泰大概做5000万片防眩目后市场,电致变色玻璃产量为90万㎡,Sage和View加起来大概是90万㎡,三家总共为180万㎡。而光羿科技苏州工厂的单线产能,已经达到300万㎡。
对于当下光羿科技面临的挑战,李尧指出,一是要尽快把产品打磨到成熟状态;二是提升良品率,降低成本;三是打造成熟的供应链体系,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是逐步打开在建筑、AR眼镜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未来,面对想象空间巨大的市场,以及可能出现的新难题,何嘉智坦言,他们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挑战。